今天是入伏的第一天,三伏天介于小暑与处暑之间,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。它的日期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、最潮湿闷热的时间段。而今年的三伏天将会有足足40天,真的是超长待机。
(相关资料图)
为什么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
三伏天期间气象图,以2016年为例
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在这一天白昼时间最长,因此很多人认为夏至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夏至后虽然白天渐短、黑夜渐长,但是白昼时长依然大于黑夜,地面所吸收的热量大于所散发的热量,地面吸收的热量还在不断积累,到了三伏天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大,因此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
此外,由于三伏天主要吹东南风和西南风,来自海洋的大量潮湿空气不断吹往陆地,地面会非常潮湿,水的比热容大,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,这进一步提升了地面温度,因此人会感到很闷热。
今年三伏天为什么这么长
俗话说:“夏至三庚数头伏,夏至四庚数中伏,秋后一庚数末伏。”意思是说,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开始,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开始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。
今年夏至这天为“庚戌日”,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在7月1日,为“庚申日”,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1日,这天就是初伏的开始。第四个庚日是7月21日,这天就是中伏的开始。但接下来往后数10天还没有立秋,不符合“秋后一庚数末伏”的说法,因此中伏要再延长一个庚日,这样才能使末伏出现在立秋之后。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0日,这天就是末伏的开始,到8月19日结束。共计40天。
由于立秋后还有2天中伏和一整个末伏共12天伏天,所以立秋后还要再热上一段时间。
热在三伏,
三伏天健康攻略请你查收
1.避暑
三伏天里的“伏”字,有“隐伏藏匿”之意。此时宜伏不宜动,应减少户外活动,适度降低室内温度,以躲避盛暑的“锋芒”。如果不能及时的补充水分很容易出现脱水中暑的情况,就非常危险了。
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暑症状的三个阶段:
先兆中暑(难受):中暑者出现头晕、恶心、多汗、四肢无力、反应迟钝等症状。此时人体体温一般不超过37.5°C。
轻症中暑(昏厥):中暑者出现脉搏增快、晕厥、面色苍白、呼吸加快甚至休克等症状。此时体温一般会升至38°C。
重症中暑(要命):中暑者出现无汗、血压下降并伴有昏厥、昏迷、痉挛或高热等症状。此时体温可超过40°C。
中暑了该怎么做?
搬:迅速将患者搬到阴凉、通风的地方,使其平躺,为他扇风,解开衣领裤带,以利患者呼吸和散热
擦: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放在患者颈部、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,帮助患者散热。
饮:若患者仍有意识,可为其适当补充水分。
送:若患者出现晕倒或昏迷,并有不明原因高热,简单处理后应立即前往医院就医。
2.饮食
消暑“三果”
山竹解燥热 杨桃益清热 桃子解烦渴
清热“三汤”
绿豆汤去热促消化
莲子银耳羹滋补生津
扁豆薏米粥解暑健脾胃
3.养生
饮热茶或温茶:汗液蒸发会带走体表的热量,喝热茶能促进汗腺分泌,更帮助解暑,但热茶不应超过60°C。
晒背:进入三伏天之后的上午10点前、下午3点后,阳光柔和,是晒背的最佳时段。晒背可以排寒祛湿,改善手脚冰凉,提升免疫力,促进身体代谢。但紫外线过敏、三高患者、70岁以上老人、孕妇幼儿、内热、热湿重等人群不适合晒背。注意:不能晒头部,晒背过程中要喝水,初次晒背可先晒15—20分钟,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进行时间调整,不可长时间暴晒。
睡前泡脚:睡前用热水泡脚,能调补阴阳,温通经络,升清降浊,健脾和胃,减轻苦夏症状。
晚睡早起:夏季是最适合晚睡早起的时节,最好在晚上11点30分前进入睡眠状态,早上6—7点起床,中午可以休息0.5—1小时。
冬病夏治,你安排了吗
《黄帝内经》根据五行生克关系,提出“长夏胜冬”之说。冬季天寒地冻,阴寒气盛,人体若素有阳虚内寒之证,则易出现一些好发于冬季或于冬季加重的疾病,如哮喘、气管炎、过敏性鼻炎、关节炎等。而在暑伏时节,虚寒证诱发因素少、症状相对较轻,且自然界阳热气盛,有利于扶正祛邪,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。
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最主要的方法之一。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,药物最容易从皮肤渗入穴位经络,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三伏贴所用药材主要包括具有温里散寒、温通走窜作用的白芥子、元胡、细辛、甘遂等,同时结合临床疾病配伍和加减。如治疗呼吸道疾病,常配伍散寒止咳的麻黄、干姜;治疗消化道疾病,常佐以温中理气的丁香、豆蔻;治疗风湿性关节炎,常配伍温经止痛的川乌、草乌。
需要提醒的是,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不可能包治百病,都有适应证和禁忌证,三伏贴也不例外。对于阳热体质或热性疾病患者而言,滥用三伏贴无异于火上浇油。此外,孕妇、严重的心肺疾病患者、对药物过敏者、皮肤破损者等也都不适合贴三伏贴。
标签:
相关新闻
保险时讯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