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张雪峰的问题上,人民日报和央视网前后矛盾了!
2023-07-11 08:23:30 来源:互联网

在政府和学校层面,与其批评张雪峰不对,不如深究这些“不对”言论何以拥趸无数的社会原因;在家长和同学层面,在考虑个人兴趣专长的同时,张雪峰的观点可参考,但也不妨多听听行业“过来人”和专家的观点,看看政府、学校和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就业数据。

最近,张雪峰的观点引起了一场热烈的争论。他对新闻专业的态度——宣称“不适合报考”,引起了厦门大学新闻学教授的反驳,甚至引来了人民日报的严厉批评。人民日报认为,每个专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,选专业时不能以“是否能找到工作,能否养活自己”作为唯一的标准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然而,谁对谁错并不是我在这里要探讨的重点。首先,让我们来看看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情况。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,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,而这还未算上因为企业裁员、优化结构等原因而需重新就业的人。

2023年的就业市场将面临极大的压力,这不仅来自于新增的毕业生人数,还包括下行的经济环境和疫情三年带来的就业结构性问题。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就业环境,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,就业压力巨大。

为了能找到工作,许多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,如参加研究生考试、公务员考试等,有的甚至为了保留应届生的身份,选择延迟毕业。这些现象表明,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事实,特别对于那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,他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谋生。

那么,大学生应该如何保证自己的就业呢?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,选择一个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无疑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。因此,我们并非太过现实,而是“现实太过现实”,让许多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,不得不将就业作为评价专业的一个重要标准。

人民日报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问题,他们的视角更宏大,更长远。我们不能只将就业作为选择专业的唯一标准。如果所有的学生都以就业为目的,那么许多学科可能在中国就会消失,这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显然是不利的。

例如,张雪峰教授常说的“生化环材”四大问题专业,虽然这四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,但我们不能否认,这四个专业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。如果大家都为了就业而选择专业,放弃了像生化环材这样的专业,长期来看,这对我国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。

然而,对于普通人和普通家庭来说,人民日报的视野可能过于广阔,难以理解。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,将就业放在首位的选择是情理之中的事。

有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讨论,让我们不禁想起前段时间热议的“孔乙己文学”。其中有一句话:“如果我没读过书,我还可以找别的活做,可我偏偏又读过书。”以及“学历不仅是敲门砖,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,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。”这些自嘲式的话语,无疑反映了许多青年人,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无奈。对此,央视网也发表了看法,认为青年人应该“脱下孔乙己的长衫”,不要被其困扰。

央视网的观点是大学毕业生应该放下身份,先找工作、先解决生活问题。这与张雪峰教授“选专业要优先考虑就业”的观点异曲同工。唯一的不同在于,前者强调的是毕业后的行动,后者则是在大学选择阶段就要考虑。这和人民日报的观点前后就矛盾了。

不过,观点矛盾并不代表哪一方是绝对的对错,背景和立场不同而已。

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解决问题。人民日报对“唯就业论”的批评和央视网的“脱下孔乙己的长衫”都揭示了一个事实,那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。大量大学生深感压力,甚至有些人开始怀疑大学的价值。

实际上,每个人的看法都有其合理之处,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选择专业,而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。因此,政府需要出台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,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,解决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的后顾之忧。

我们有信心,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,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会有所改善。高考生的报考志愿选择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也将回到理性的轨道。大学生的前程并不在于他们选择了什么专业,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,找到自己的位置,为社会做出贡献。

标签:
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上一篇: 美国8000多万枚集束炸弹遗留老挝,未爆弹已致约5万人死亡,中国记者探访未爆弹密集区

相关新闻

保险时讯